肛门瘘管和肛周脓肿
症状
肛门周围逐渐加剧的胀痛是肛周脓肿的典型病征,另外伴随一般性症状如体温升高和不适感。脓肿通常会从内向外逐渐靠近皮肤,而后溃破浓汁流出。排出的浓汁中常见血迹。
病因
从肛管通向脓肿处的多条微小腔道被称为瘘,是造成脓肿的原因。
脓肿溃破排空后瘘并不会随之消失。瘘本身较少带来病痛,而只是主要通过肛门处不断流出的分泌物表明其存在。根据位置可将瘘分为以下几种:位于皮下(黏膜下瘘)、位于两块括约肌之间(深部和浅部括约肌间瘘)、串通括约肌(括约肌穿透瘘)和括约肌上方的瘘(括约肌外瘘)。
另外,虽然较为少见,但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憩室炎或癌症也是诱发瘘和脓肿的原因。
诊断
瘘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触诊和直肠镜检查。使用金属探测器可显示瘘的情况。此外,如果患者允许,可以通过超声内镜很好的展示出瘘到括约肌的走向。但是,瘘经常只在病人麻醉的情况下方可找到。复杂的瘘臂(例如因克罗恩病造成)可以在必要时使用对骨盆底部进行磁共振成像确诊。
治疗
肛周脓肿出现时必须立即手术治疗,但由于克罗恩病引发的瘘除外。成功的手术治疗后无须再进行抗生素治疗。单独采用抗生素治疗肛周脓肿是错误的。
手术治疗时必须包含同时脓肿和瘘。脓肿的治疗方法是将其大面积切开,但注意不可伤及括约肌。对于瘘,凡位于括约肌下方或位于括约肌的下三分之一内,一般均可切开去除。但由于瘘也有可能大面积穿越括约肌(见上文),因而有时难以采取直接切除的办法,否则可能会带来大便失禁的后果。但保留瘘等于保留了随时出现脓肿的危险,为括约肌带来极大隐患。
关键在于,手术前与患者详细讨论手术方法,在选择上达成一致。
本中心内部提供下列手术:
- 瘘管切开及小面积切除
- 挂线疗法(硅橡胶圈)
- 瘘管切除并以黏膜瓣覆盖内部破损
- 括约肌切开、瘘管切除和主要括约肌闭合
- 切除外侧瘘管并置入肛瘘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