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
大肠和直肠癌
大肠和直肠癌是人类第二大癌症杀手。相比其它癌症,此类癌症的筛检工作更具重要性。对于肠癌患者,手术后在必要情况下须进行化疗。对于直肠癌患者,手术前仅在必要时需进行放疗和化疗程序。
无论何种癌症,越提早发现,预测结果将越好。
简而言之:癌症越早发现,手术越成功,预测将越好。
由于肠癌往往生长期长,引起不适的时间晚,例如消化困难、排便异常、腹痛甚至肠梗阻等,因而筛检工作的意义就更为重大。筛检工作的理论基础在于:大量肠癌病例均由肠黏膜上的良性增生演变而来,例如所谓的纤维瘤或腺瘤。发生改变但仍为良性的肿瘤细胞转变为恶性肿瘤细胞的时间,往往非常漫长,这就决定了我们进行癌症结肠镜筛检的周期可以延长到十年,而无需担心期间有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当然必须指明的是,某些患者进行筛检的频率需要提高,而某些患者甚至可以比十年更长。如发现潜在威胁因素,可与个人的家庭医生约定更为紧密的检查周期,特别是当发现生有多个良性纤维瘤后,绝大部分医生均会选择对患者提早进行结肠镜监控检查。
在德国推行的这一肠癌筛检方法目前已有统计评估。在《德国医师报》(Das Deutsche Ärzteblatt)上发表的评估结果可于此处阅读。这一评估结果显示出筛检工作所获的巨大成功。
五十五周岁以前的筛检采取所谓的大便常规方法,是化验大便中是否存在血迹,或者近年来也开始化验当中的肿瘤基因。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各种化验方法相比结果差异不大,因而标准的常规检查仍具有完全的可靠性。
当患者自己在大便中发现血迹,该结果须判断为阳性,因为“当中有血。”这一判断在两种情况下一致。此时必须追究其原因。
我们推荐从五十五周岁起进行结肠镜筛检。这一肠镜检查属于健康状态下的预防性检查,不以患病为前提。目前存在的一种错误思想是:因为参加了检查,所以才得了癌症。当意外检查出癌症时,尚未有任何病痛而进行筛检的患者,康复机率最高。所幸的是,筛检中确诊为肠癌的病例属于极少数。如发现上文提及的几种最常见的不显著的黏膜变化,则会建议患者十年后进行监控检查。对患者的年龄上限没有明确定义,女性患者大约为八十五岁,男性患者八十岁。但是高龄人群的生理年龄往往与实际年龄相差很大,因而须根据个人情况讨论结肠镜筛检的年龄上限。
如果患者携带患病基因,则建议提前采取肠镜方法进行筛检。这一原则仅适用于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患有肠癌的患者。这一人群进行筛检的年龄需要比源头患者的患病年龄提前十岁或提早至四十五岁。例如:患者的父亲于五十二岁时确诊患有肠癌,则该患者及其兄弟姐妹要在约四十二岁时进行肠镜检查。